文章来源: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cul/201806150219-1.aspx
(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5日電)「我的陶是我與窯共創的結果。」美國陶藝家夏沂汾在台居住30年,他用苗栗、金門等台灣原礦土燒製陶藝,近日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「夏沂汾的柴燒陶藝展覽」。
夏沂汾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,祖父申陌士曾在清末民初到中國,任職郵務局,夏沂汾從小耳濡目染中華文化,熱衷雕塑藝術。
1988年夏沂汾到台灣結婚生女,定居台北,開始接觸陶藝,致力於東方陶藝創作與研究20多年,以熟悉的西方邏輯精煉東方器型,深信創作過程可展現在藝術品當中。
夏沂汾製陶從建窯開始,他沒有拜師學藝,建窯燒陶的知識,啟始於模仿中國古窯,摸索中累積經驗而成。20多年前,他在住宅坡地上建了第一座兩室窯,但因窯室太大,改建單室窯。窯址依山而闢,在山坡上挖掘隧道般長洞,好讓大部分的窯磚都能被土包覆,加強保溫效果。
「因為沒有土地,每次搬家,必須拆解我的窯,另覓一塊適合建窯所在。」20多年來,7噸窯磚跟著夏沂汾搬了4次家,「每一次重建,我都嘗試調整,以達到我希望的變化及釉色。」現在夏沂汾的窯,深300公分,寬120公分,窯頂最高點約120公分,體積約為3立方公尺。
夏沂汾喜歡陶藝與生活土地結合,選用苗栗土、金門土等台灣原礦土,以攝氏1300度高溫持續柴燒7至14天,氧化與還原交替冶煉自然落灰釉成器,成就了他獨特的陶藝,他說:「我的陶是我與窯共創的結果,窯中的任何變化,都會加倍反映在器表,充滿挑戰。燒出的每一件作品,我都欣然接受。」
他燒製的「初雪」茶碗,芥末黃夾帶著墨綠的流釉,從碗沿自由向下滑落在紫金帶黑色的碗壁,層次分明,色澤多變,碗口出現細細的白粉末點,如同白淨的初雪,灑落在深秋的田埂上。
「Birth in Fire—Evan Shaw夏沂汾的柴燒陶藝」即日起至7月22日,在鶯歌陶瓷博物館市民陶藝平台展出。(編輯:管中維)1070615
關鍵字標籤:...
|